"; document.write(str); document.close(); }

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為你撐起一片天(一)

時間:2020/9/1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網     作者:王小平

  摘要:
  
  應對人口老齡化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是建立和完善適合本國的養老金保障體系,保證其公平可持續運作。我國選擇的是由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分擔養老金責任的“三支柱”多層次養老保障模式。經過近30年的發展完善,養老金規模越來越大,覆蓋人群越來越廣,是大多數退休人員的主要收入來源,起到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但由于起步晚、基礎差、制度不完善,加上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加快,并且未富先老,基本養老的替代率低,養老資金儲備不足,“三支柱”結構不合理,難以滿足不同收入人群對養老金多層次的需求。改革、完善、發展是這一模式的永恒主題。本文聚焦老有所養主題,分析我國養老體系現狀,陳述第三支柱的作用,從頂層設計、宣傳普及、擴大參與度和控制投資風險和學習金融知識方面提出建議,目的是使我國養老金保障體系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可持續發展,更好發揮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作用。
  
  人口老齡化是全球性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我國正處在加速增長的快車道上。國家有關統計數據表明,2019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54億,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達1.76億,占總人口的12.6%,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按照聯合國定義,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就進入了老齡化;比例達到14%即進入深度老齡化;比例達到20%則進入超級老齡化。我國200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2015年進入深度老齡化,據預測到2040年后達到20%以上,進入超級老齡化階段,到2050年這一比例預計將達到26%左右并持續高位發展(如圖1)。

  
  這種老齡化發展速度也是世界罕見的。本世紀以來我國人均GDP逐年快速增長(如圖2),但總體水平不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數據庫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19年人均GDP為10098美元,全球排名65位,處于世界中等水平,可謂未富先老。同時,我國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起步晚、尚不完善,養老資金來源單一,養老保險基金主要靠財政補貼,各省市區發展不平衡,國家財政壓力較大,養老問題十分嚴峻。
  
  如何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讓所有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使大家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加美好老年生活需求,關鍵是解決好養老保障這個民生重大問題。因此,要盡快完善我國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支柱”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補齊第三支柱個人商業補充養老短板尤為迫切。
  
  一、保險養老三支柱及我國現狀
  
  世界銀行在1994年發表的《防止老齡危機——保護老年人及促進增長的政策》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三支柱養老金體系”概念,指出各國政府應建立“三支柱養老金體系”,其核心是強調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分擔養老金責任。第一支柱為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是國家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強制建立和實施的一種制度。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繳納養老保險費,在勞動者達到退休年齡或退出勞動崗位后,領取養老金,保障其基本生活。第二支柱為企業年金或雇主年金,是在國家指導下,企業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自愿建立的,為員工退休提供一定量的補充養老保險,旨在提高養老保險待遇水平,彌補退休前后的生活落差。第三支柱為個人自愿儲蓄的養老金保險,國家出臺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人們自愿購買商業保險,補充基本養老和企業年金。是年輕時為年老所做的資金儲備。用于滿足更高水平的養老需要,爭取保持或提高退休前的生活水平。這種“三支柱養老金體系”已成為多個國家的選擇,實踐證明,政府、企業、個人共同承擔養老責任這種多元化的養老制度要優于單一靠政府第一支柱的養老制度。
  


  我國的養老保險體系也是按照“三支柱”模式建立的。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始于1991年,設計了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運作模式,覆蓋人群包括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企業和個人強制繳費,繳費可抵扣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截至2019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9.68億人,資金累計結余6.29萬億元,是設立最早、覆蓋率最高、資金儲備量最大的一個支柱,在三支柱中所占比例為73%。
  
  第二支柱企事業單位補充養老保險包括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商業團體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制度于1997年建立,企業和個人自愿繳費,企業享受抵扣所得稅的優惠政策。截至2019年末,企業年金參保企業9.6萬戶,參保職工2548萬人,占城鎮就業人數不足6%,企業年金結余1.8萬億元。職業年金于2015年在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國推開,記賬從2014年10月開始,屬于強制補充保險,單位和個人分別按8%和4%強制繳費,參保的機關事業單位和個人同樣享受稅優政策。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在2019年7月召開的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上表示,加入職業年金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有2970萬人,覆蓋率為82%。統計分析2019年末第二支柱的資金結余在三支柱中占比為21%。
  


  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起步晚。隨著國辦發〔2017〕59號文件的發布,經十余年千呼萬喚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終于面世,屬于個人自愿繳費、享有遞延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2018年4月財政部等五個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福建和蘇州工業園區實施一年的試點工作。試點政策規定:通過個人養老資金賬戶購買符合規定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支出,允許在一定標準內稅前扣除;計入個人商業養老資金賬戶的投資收益,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個人領取商業養老金時再征收個人所得稅。文件規定,取得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的個人扣除限額為月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個體戶、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扣除限額為一年收入的6%和12000元孰低,稅延積累期個人繳費稅前扣除,投資收益不征稅,領取期征稅率為7.5%。截至2020年4月末,共有23家保險公司參與試點,累計實現保費收入3億元,參保人數4.76萬人。從投保人情況看,中青年人參與熱情較高(如圖3),臨近退休人員增加養老金的意愿較強,平均累計所交保費隨年齡增長遞增。大眾對養老金管理更看重安全穩健,普遍選擇具有確定或保底收益產品。從試點情況看,試點地區群眾逐漸接受并熟悉了稅延政策,依靠個人積累提升養老保障水平的新觀念開始形成,各保險機構積極參與,為消費者提供了多樣化的保險產品選擇。目前而言,第三支柱的占比很小,僅為5%,但從長遠來看,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潛力和空間非常巨大。
  
  (未完待續)
  
 。ㄗ髡呦抵袊y保監會海南監管局原巡視員)

【新疆保險網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讀者參考,產生風險自擔,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