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cument.write(str); document.close(); }

記者觀察:反保險欺詐難題如何解?

時間:2022/5/10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作者:房文彬
  近日,福建省莆田市人民檢察院在其官方微信上發布了一篇名為《薅保險公司羊毛,涉嫌保險詐騙罪被公訴》的文章。
  
  據報道,為了騙保,被告人蔡某某等人以用剪刀將服裝輕微地剪個小洞等方式偽造貨物瑕疵假象,再以商品影響二次銷售為由向與淘寶公司合作的保險公司要求理賠“無憂退貨”保險。據了解,短短4個月,被告人蔡某某等人刷單近千筆,操作理賠數額達120萬余元。由于是否影響二次銷售完全是由商家作出決定,而保險公司對于商家所稱的理由或者瑕疵判斷標準模糊,導致騙保事件發生。
  
  近日,北京銀保監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近3年,共破獲保險詐騙案200余起,成功打掉犯罪團伙51個,抓獲犯罪嫌疑人216名,涉案金額4946.35萬元,挽損金額19497.71萬元。
  
  實際上,保險欺詐是各國保險業都會面對的一個難題,各國采用各種法律制度和科技進行防范,但仍防不勝防。據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測算,全球每年約有20%-30%的保險賠款涉嫌保險欺詐。就連保險市場發達的美國,也避不開欺詐的“坑”。美國醫保反欺詐聯盟(CAIF)的數據顯示,每年美國醫療支出中的3%-10%是由欺詐產生的。
  
  那么,反保險欺詐難題應如何解決?
  
  據了解,在反保險欺詐方面,國內外已經存在一些成熟的做法。比如:建立行業反欺詐信息網絡,通過公司合力,對關鍵業務單元面臨的欺詐風險進行收集、發現、辨識和描述,形成風險清單并嚴格監控。通過欺詐因子篩選、要素分析、風險調查等方法,發現風險因素,對識別出的風險因素按照損失事件、業務類別、風險成因、損失形態和后果嚴重程度等進行合理歸類。行業協會將欺詐行政處罰、刑事處罰記錄納入企業個人信用記錄和誠信檔案,實行失信聯合懲戒,提高打擊欺詐行為的震懾力等。
  
  因此,未來想要進一步防范保險欺詐行為的發生,一方面,監管部門應不斷完善保險業自身反欺詐制度。2021年7月,銀保監會發文指出,各保險機構要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防風險反欺詐工作機制,完善重大欺詐風險監測、預警、報告及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及時發現識別重點業務領域面臨的欺詐風險。另一方面,行業協會、保險機構也要健全反欺詐行業交流平臺,制定反欺詐行業組織的制度規范,加快行業反欺詐信息系統建設,加大反欺詐培訓力度,開展反欺詐宣傳教育活動,探索區塊鏈等科技在反欺詐領域的應用等。
【新疆保險網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讀者參考,產生風險自擔,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