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cument.write(str); document.close(); }

記者觀察:更好發揮金融普惠價值

時間:2022/7/4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作者:方磊
  近年來,國務院多次研究部署普惠金融的政策措施,推動出臺一系列貨幣信貸、差異化監管以及財稅政策,不斷強化正面引導和約束,激勵各類金融機構和市場主體加大普惠金融服務力度。金融正在越來越發揮它重要的普惠價值。
  
  在政策推動下,我國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保持較快增速,普惠金融貸款涉及助學、創業擔保、農戶生產經營等方面。截至2021年末,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26.52萬億元,同比增長23.2%;全年增加5.02萬億元,同比多增7819億元。
  
  當前,我國的普惠金融主要有以下四個特征:一是傳統銀行保險機構已經是中國普惠性金融發展的主力軍;二是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系統已經成為當前中國普惠性金融發展趨勢的主導;三是非銀行金融機構主動實施普惠金融服務策略;四是監管在推動普惠金融服務過程中,更加注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障。
  
  那么金融機構應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助力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普惠價值呢?
  
  第一,要根據實際大中小金融機構的不同市場格局與定位,構建并完善多層次普惠金融市場體系。盡管我國傳統銀行保險機構是中國普惠性金融發展的核心力量,但實踐表明,一些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地方性金融組織,在服務小微企業和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無論是政策性金融還是商業性金融,或是其他類金融機構,都應該有整體意識、全局眼光,要有協作共進的共識,構建整體協同、分工明確的普惠金融服務網絡。
  
  第二,在數字經濟中要努力使金融科技普及化,縮小普惠金融數字鴻溝,提供更趨差異化的普惠金融服務,提高普惠金融服務范圍和普及效能。同時,金融機構應加大對小微融資擔保的支持力度,完善小微融資擔保的風險分擔機制,構建對小微融資擔保的獎補機制,減少對小微企業增信條件的限制。
  
  第三,金融機構要追求長遠發展,注重商業可持續性。金融機構發揮普惠功效必須要有內生驅動力。金融機構在發行普惠金融貸款時既要計算有形收益,又要核算無形收益,以及改善企業形象而產生的附加價值。要注意成本控制,要把普惠金融當成一項長期性事務來做好。同時,還要堅決防止出現“過度金融化”,應根據服務對象的實際情況,準確計算并確定其金融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決不能追求“面子工程”。
  
  第四,在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過程中,應積極尋求合作,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更需要外界環境的支持。要構建一個具有多元性、創新性和競爭性的市場,推動普惠金融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第五, 金融機構應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底線,加強風險管理,注意風險防控。金融機構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技術優化,全面收集客戶信息,優化風控模型,利用積累的真實詳盡的客戶數據資源精準捕捉客戶風險變化,從而對客戶貸款進行動態管理,實現普惠金融風險延期釋放。
  
  我們相信,當金融的普惠價值越來越大的時候,經濟也將得到更加穩固與健康的發展。
【新疆保險網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讀者參考,產生風險自擔,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