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cument.write(str); document.close(); }

回歸保障 尊重規律 擁抱未來

時間:2022/9/15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作者:馬惠良
  半年報顯示,整個行業的新業務價值和利潤雙雙大幅度下降,資產驅動的壽險公司早就遍體鱗傷,渠道驅動的銀行系壽險公司難掩規模下的利潤暗淡,10家銀行系的壽險公司保費在增長,利潤在下降。資產驅動失靈、渠道驅動失靈,加之個人代理人數量迅速下滑,路在何方的發展拷問,比任何時候都直指靈魂。
  
  保險屬于慢工出細活的行業。都說壽險業是一個盈利周期很長的行業,從初創到盈利需要經歷至少5年甚至更長時間。在資本逐利、渠道建設、外延發展的模式下,依托國內巨大的人口紅利,許多壽險公司產生極大的發展幻覺,總以為自己經營的公司可以逃脫行業發展規律,或獨善其身,或另辟蹊徑。隨著經濟周期性波動的來臨,潮水退去,反思壽險業的發展歷程,探索發展前路,關鍵還是在于回歸保障,尊重規律。
  
  事實上,我國開始逐步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養老、醫療、疾病、護理等保障需求日益顯現。隨著國民財富的不斷積累,壽險產品在財富管理上的作用開始被深度挖掘和有效釋放,如財富的長期保值增值、定向傳承等;貧w保險保障,有了很好的環境和土壤。壽險業千萬別“耕不了別人的地,卻荒了自家的田”,總在所謂的捷徑中尋找突破。
  
  產品的特性不同,回歸保障的路徑也不同。對于保費價格低、保障金額高、無現金價值的純保障類業務,如普惠型的意外和短期健康險,其發展的路徑在于發揮政策的牽引作用,整合政府的行政資源,利用壽險公司的產品優勢,打造多方合力的發展局面。這些年如火如荼的“惠民!睒I務便是如此。很多壽險公司無法參與到這類業務,即便是專業的健康險公司也難逃此命運,原因就在于沒有專業和特色優勢。既然沒有專業和特色,只能回到大象起舞,業務被頭部公司牢牢把握。風險管理和控制是純保障業務的關鍵,通過每年的續保形成穩定的業務來源,完全可以成為壽險公司安身立命之本。
  
  對于儲蓄功能很強的養老金業務,過高的營銷費用會蠶食客戶的收益,此類業務不適合傭金制的代理人銷售模式。其發展的路徑在于稅收優惠的驅動模式,典型的例證是養老金公司,企業年金積累額從2019年的17985億元上升到2021年26406億元,3年間增長了46.8%。反觀壽險公司的資產規模,2019年為169575億元,2021年為213895億元,3年間增長了26.1%。同時,3年間保費累計92526億元,資產規模增加額僅為44320億元,壽險公司的資產積累能力遠不如養老金公司。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完善,養老保險的滾雪球效應也會同步顯現,F在很多壽險產品都被描述成理財型產品,收益率成為獲得客戶青睞的關鍵因素,但這與傭金制的高成本營銷背道而馳。產品特性與銷售屬性錯配成為銷售誤導和行業形象受損的總根源。
  
  傭金制適合以均衡保費定價,具有保險保障的終身類壽險產品,其價值在于全生命周期的風險管理,以長時間周期熨平營銷成本,特別是終身壽險、終身重疾類產品,非常適合個人代理人銷售。這類產品與分紅、萬能等產品相比,保單利益具有高度的確定性,可以堵住一些銷售誤導的漏洞。但為了滿足投保人尤其是高齡投保、大額保單的需求,終身壽險的保障功能在弱化,現金價值功能被強化。若是如此,重新又回到上述產品特性與銷售屬性錯配的問題。目前,壽險公司推出的解決方案是產品+服務的生態圈體系,這本質上還是外部驅動,還不是內生驅動。這個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在于定期壽險和養老保險的產品組合,以整合營銷為手段,通過一攬子產品服務方案去滿足客戶需求、解決客戶問題。這種內生的驅動力需要很高的專業能力去勝任,遠不是短期激勵、外部驅動所能解決的。
  
  壽險業的經營規律在于能夠實現產品功能、客戶需求、銷售渠道三者之間的正確匹配。如今,壽險業的發展困境根源就在于產品功能的高度異化,失去壽險產品獨特的優勢和地位;客戶需求的無效激發,導致產品銷售難上加難;銷售渠道的極端套利,導致銀行對自家的壽險公司都不放過,代理人對自己服務的公司自然也是如此。
  
  正本清源。產品功能滿足客戶需求,市場就不是問題;銷售渠道匹配產品特性,銷售就不是問題;客戶、銷售渠道和壽險公司的利益兼顧,高質量發展就不是問題。這些工作都不是“快”能解決的,從業人員的能力成長需要時間,客戶的消費者教育需要時間,市場主體的理性培養需要時間。這便是壽險業的經營規律,任何公司都要常懷敬畏規律之心,多做符合規律之事,才能行穩致遠、贏得未來。
  
 。ㄗ髡邌挝唬禾窖髩垭U浙江分公司)
【新疆保險網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讀者參考,產生風險自擔,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